风水学与中国古代建筑(5)

发布时间: 2018-11-03 浏览次数:

风水学的形势说,其理论体系是在丰富的创作实践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掌握其一系列本质特性和内在规律,经过深刻的抽象思维而形成的外部空间设计理论,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其严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可与现代外部空间设计理论媲美 。它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1)形势说对建筑形象的设计控制。 风水学的形势说,是从整体引发出来的对建筑形象的设计控制。 先哲们总结长期经验,提出“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设计法则,认为对个体设计的形象视觉效应在30米(即百尺)左右最佳;对群体形象求其轮廓起伏动势的视觉效应即在300米(千尺)左右最佳 。它们都有自己的尺度感和平衡范围。对于形与势的关系,古代还提出“以形造势”,讲究气的生动,富于变化。“以势制形”强调秩序和谐,照应统一。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大多纵列构图,只要看看纵向建筑侧面的天际轮廓线高低起伏的律动变化,或登高临下横观纵览,那形势的辩证设计便可体味无遗,令人叹为观止。

        

        北京紫禁城的规划设计备受风水学理论的制约和指导,有关风水学的形势说在紫禁城大规模建筑群的外部空间构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紫禁城的整体立意,不仅极为注重“非壮丽无以重威”,竭力表现和强化其环境氛围的“九鼎之尊”。而且在艺术追求上仍然具有鲜明的现实理性精神 。构成规模恢宏、气势磅礴的紫禁城建筑组群的各个单体建筑,其外部空间构成的基本尺度,实际上也都遵循了“百尺为形”(这百尺折合公制,约为23~35米)的原则,则以23~35米为率来控制单体建筑的平面及竖向尺度,而没有以超人的尺度夸张来求取艺术上的威严。

    

       建筑高度的限定。 紫禁城最高的单体建筑是午门,由于它是紫禁城的正门,是征伐凯旋献俘之际,皇帝亲御其门楼,有明确且强烈的镇压威慑作用,其自下地平直到脊高也只有37.95米,九五之尊的太和殿,连同三层台基,全高也才35.05米,除此之外,紫禁城其余所有单体建筑的高度约在35米限下


建筑进深的确定。太和殿为最大,通进深33.33米,其余各单体建筑进深均在此限之下


建筑面阔的确定。紫禁城的建筑大部分通面阔均以“百尺为形”加以控制。只有在中轴线上的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以及神武门和横轴线上的东华门、西华门、体仁阁、弘义阁等为了体现“居中为尊”,其通面阔超过百尺之度,但由于处在主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且均为对称建筑,其通面阔则都是按轴线两侧各控制在百尺之内的。如午门正楼通面阔为2米x30米;太和殿为2米X30米;体仁阁、弘义阁即为2米x23米,等等。


近观视距的控制。如东、西六宫的绝大多数内庭院,通面阔,通进深都在35米限内。在紫禁城就连最为显赫的三大殿,自其三台迤南而至北端,自东而西,进深和面阔逐段划分,也均在此限之下。


远观视距的构成。 除东华门、西华门距离过大为仅有特例外,其余所有广场、街巷、或相邻单体建筑间距,以及城台、城墙各段落之长,最大的也都在350米左右,以“千尺为势”作限定。


正是由于紫禁城各单体建筑的平面尺度按“百尺为形”控制,近观视距亦以“百尺为形”而限定;远观视距则控制在“千尺为势”的限界之内,其间行程又遵循以“百尺为形”划分于“千尺之势”的空间构成原则。因此,构成了一系列最佳观赏视角及空间感,保证了近观、远观以及移行其间在“形”与“势”的时空转换中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


紫禁城大规模建筑群的整体布局和由此形成的艺术氛围,具有震撼人心的气势魄力,极为壮丽恢宏,在远观时尤为显赫。 这一创作意象充分展示了风水学在营造中国古代建筑鲜明特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