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与寺庙建筑

发布时间: 2018-11-07 浏览次数:

佛教于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从印度正式传人中国。在这之前,中国本土文化已十分繁荣,儒教、道教等思想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积淀为社会心理和民族心理。佛教传入中国后,各地建造了千座寺庙、佛塔和石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佛教寺庙建筑起源于印度,其建筑传入中国后,受到风水学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阴阳转化”宇宙观的思想,刻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互相转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面向庭院。 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通透效果。中国寺庙建筑群并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纳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讲究内敛含蓄。 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寺既藏于深山,自然也就成为深山的一部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正是“天人合一”的体现。 而欧洲的教堂却与中国寺庙截然不同,都在闹市繁华之地。而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使人也有飘然欲升的意问,阿上则暗水省上一层空间的衣大上一层空间也即“天堂”,人世是苦难的,只有大星才是乐土,从而表达山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比。


中国寺庙无论规模和地点,其建筑布局也理循风水学的规划原刷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一本寺主供芋萨殿-法堂-一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的轴线组织子庙的平面方形空间对称稳重整饬严谨。 沿着中轴线,前后建筑起伏变化、起承转合,宛如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的乐章。 中国寺庙建筑之美就体现在融于自然之中,与群山、松柏、流水、殿落和亭廊相互呼应,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让人们获得和谐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