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3

发布时间: 2018-11-13 浏览次数:

3.人、地协调

       人、地协调,在中国古代是以《易经》为代表的天人调谐说。

       这是一种整体、有机循环的人地思想。 远在周代,由于农业的飞速发展,已经注意到发展生产与保护、协调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传西周初年,周文王就提出如果不爱惜自然资源,终有一天将“力尽而敝之”。 自然环境会恶化、资源会枯绝。 于是他提出“能协天地之胜,是以长久”,发展生产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基于这种保护动植物资源是保护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周文王在镐京召见太子发(后为周武王)谆谆告诫说:“呜呼!吾身老矣。 吾语汝,我所保与我所守,传之子孙..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人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卵不馔,以成鸟兽之长。 畋猎唯时,不杀童羊,不夭胎,童牛不服,童马不驰不鹜;泽不行害,土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天下不失其时。”这种谨慎保护生物再生产能力的思想,就是人地关系协调的思想。 他的遗嘱中包含了保护自然生物繁衍的远见卓识。 他反对掠夺式开发,反对开发性破坏,提出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按照自然规律来办事,他还提出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目然地理条件,分别种植树木、藤本、竹子、芦苇、水草等。他要求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以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作为“先王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齐民要术》一书也提出“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周易大传》主张:“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是一种全面的观点,人要利用自然就要顺应自然,应调整自然使其符合人类的愿望,既不屈服于自然,也不破坏自然。 以天人相互协调为理想应该肯定,这种学说确实有很高的价值。


        风水学认为对人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居住的生活环境,家居环境的好坏,对人类的体质和智力发展均有重大影响。<阳宅十书》说:“卜其兆宅者,卜其地之美恶也,地之美者,则神灵安,子孙昌盛,若培植其根而枝叶茂。.择之不精,地之不吉,则必有水泉、蝼蚁、地风之属,以贼其内,使其形神不安,而子孙亦有死类绝灭之忧。” 气候的好坏,水土的美恶的确对人类各方面影响甚巨,如在缺乏某种人体所需元素的地方,就往往流行地方性疾病。 据流行病资料表明,地方性甲状腺肿与病区缺碘有关,克山病与病区缺硒有关,氟斑牙病是由于饮用含氟量过高的水引起的;又如某些微生物、寄生虫在某些特殊的环境条件下易于繁殖和传播疾病,故在某些地区会流行某些疾病,如流行出血热则大多分布于湖泊、河湾、沼泽和易受淹涝的丰垦区,血吸虫病则流行于江南的湿热地区;而居住在陡崖和低洼之处,则会有滑坡岩崩和洪涝之害的威胁。 反之,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则会促进人的发育以及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子孙昌盛”自合情理之中。

        风水学还认为,良好的家居环境不仅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为人们的大脑智力发育提供了条件。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环境可使脑效率提高15%~35%,譬如明代时的江南地区,继承和发展了宋代的经济繁荣,山明水秀的自然景观,丰厚湿润的水土气候条件等,孕育了众多的文人志士.明代的200多名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江南竟占50%以上,出现了“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的繁荣景象这除丁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因素外,不能不与江南清秀的自然环境有关,那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