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性质

发布时间: 2018-07-27 浏览次数:

通过对《周易》的学习与考证,发掘《周易》博大精深,对各行各业都有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于命运更有运筹帷幄,把握未来的实用价值,是开启幸福之门的金钥匙。就周易的性质而言,其极具有时间性与阴阳性。

一、时间性

时间是人们常见的现象,也是最令人感到难以捉摸和理解的东西.美国物理学家惠勒(Wheel)曾说:“在我们今天面临的原则性的深奥课题之中,再没有比时间这一概念所带来的困惑更为严重的问题了。”(《物理学和质朴性》)而许多令现代科学家惶惑、头痛的问题,往往却能在中国传统的周易中寻找到答案或启示。本文试图联系现代科学对于时间的若干探索,对比周易中的相关论述研讨时间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研讨以时间为主导的时元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1.时间的现象

人们通常以事物的久暂来描述时间。但由于人们的心境、场合不同,往往对同一段时间的久暂,却有完全不同的感觉。“欢娱嫌夜短,寂寞叹更长”;“春宵一刻值千金”等诗句都反映了

这种现象。这表明单凭某个人的感觉现象来判断时间往往靠不住,必须透过现象探寻时间的本质。

2.时间的本质

现代科学家和哲学家们,不但把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列为重要课题,而且把对时间本质的深究看作学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不断深化,对于时间本质的认识和剖析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1.2.1表层本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虽然没有对时间作出具体的解释,仍对时空的研究指明了大的方向。在这之前,从亚里斯多德到牛顿都相信脱离空间的绝对时间永远不变。直到20世纪初才有相对论认为,“时间并非完全脱离空间和独立于空间之外的,而是与它结合成一个叫做时空的物体。”而在中国上古就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即用天干与地支表示时间。在周易中有“帝乙归妹”,帝乙的先祖叫盘庚,殷商帝王中还有“太甲”、“武丁”等名字,其中的“乙”、“庚”、“甲”、“丁”等天干都表示不同世代或更长的时间。汉代易学家们把天干与地支重叠组合起来,不但作为历法记载年、月、日、时的符号;而且用干支标定了日月星辰周期运动轨迹的区段,如日缠、二十八宿等星象的位置。这就形成时空一体化的东方时空系统。在干支系统中,时间一经确定,空间随之而定,反之亦然。在应用周易与五行原理的各类象数占术中,其中干支符号大都是时空的结合体。而这却比起西方人早过两千年。

早在6000多年以前,易经的创始者伏牺氏曾有十言之教:“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消息”。

“消息”是指阴阳的消长过程。《易·中孚》爻辞中有“鹤鸣在阴”,《易传》中则有更多关于阴阳的论述。阴(暗)阳(光)的一消一息即显示出时间,似为时间产生之源。阴阳错综变化成

为时间结构的机制。宋代易学家主张“万殊一本”,“万殊”是多种现象(参数),“一本”则指具有本质意义的控制变量。一个日月普照在各地山川之上呈现出万殊景象,都是由日月的时间变化所控制的。而“易”字的象形本身就由上日下月叠加而成。故周易本名已蕴含着时间变化之义。《史记》中把运用周易进行各类预测的人统称日者。庄子也说:“日者寸也,寸者制万物阴阳之长短也。”不仅说明“时间”二字中都含有“日”;而且表明日月(变易)控制变量,对于事物现象具有本质(一本)的关系。故《易·系辞》有“一阴一阳之谓道”。对道可以有“本体”、“规律”以及“太极”、“光”等等多种诠释。由上述光(阳)暗(阴)消息变化来理解,也可以认为“一阴一阳之谓时”。在这个意义上,“时间”与“光”和“道”等价,于是便可以把光为主导的阴阳变化的矛盾运动视为时间的表层本质。在阳(光)与阴(暗)这一对互相对待的矛盾中,人们习惯地对(阳)光的长息较之阴暗消失更为关注,即把阳息看成矛盾的主要方面。周易卦序把乾(阳)置于坤(阴)之前,《易·系辞》中讲“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等语,都表明阳对阴的支配和主导作用。而“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故时间的表层本质也主要是由光(阳)的主导作用所规定,人们趋光避暗、珍惜时光,以及时间的连续(延绵)性等,都是其本质规定性的表现。

二、阴阳性

阴阳相对与阳主阴从《易传》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又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易理兼及“天”、“地”、“人”三者而包举天下。《易传》又以乾“为天”、“为君”、“为父”,而坤“为地”、“为母”。坤卦六三《文言》说:“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这里涉及夫妻、君臣、天地三对关系,具备三个层次的区域范围,即“家”、“国”、“天下”,其中“家”最小,“天下”最大也是极大,而高一级的则兼摄低一级。家人卦《彖传》说:“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可见,在“家”、“国”、“天下”三者中,又以“家”这个层次最为根本。显然,易理兼及了“天道”、“地道”与“人道”,这里有自然,也有人伦,并且人伦中还兼有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它们都在易理、易道的层次上获得一致,但所讲的“天”、“地”、“人”三者则都要服务于其中的“人”,也即以“人”为旨归。那么,《周易》这个哲学体系具体是如何来关注人的呢?

我们注意到,《周易》尤其注重“生”这个概念。《易传》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天施地生,其益无方。”“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又说:“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毫无疑问,作者是在关注“生”这一个现象。在他看来,宇宙是包孕着生命的,“生”这个现象比较普遍地存在于宇宙之内,并且自“天地”而下的万物如果不都是具有生命的活体,那也是普遍具有“生命意义”的。同时,自整个《易传》看来,易道就是要关注生命现象,揭示“生生”之理,所以它直接说:“生生之谓易。”

全部的《周易》,似乎就都是在解决“如何生”的问题。《周易》本经是完全“观变于阴阳而立卦”的。对于如何生之理阴阳相对与阳主阴从从前段看来,作为普遍真理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至少可以剖立出两层紧相联系的含意。第一,阴阳对立普遍地存在于整个宇宙内,而万物也都必然是不断地处在阴阳对立的系统以内的。这种阴阳对立的系统或者是恒相对待的,或者是恒相推移的。第二,正是在这种普遍存在的不断阴阳对立中,蕴含着无尽的生意,存在着不断孕育出生命的现象,而任意生命也都必然是经由阴与阳的不断相对立而不断孕育出的。这后一层含意显然最为关键。同时,基于这两层含意,以下结论同样可以成立,即任何新生命一旦产生,它就要不断处在阴与阳的对立之中,从而开始新一轮的孕育生命的发展。这一点可以自人伦领域的发展举例来说明。比如父与母阴阳相对一旦生出子女,子女就要处在与父母之间的“父子”式阴阳相对关系中;待到子女被培育成人,他们又要成家,从而生出他们的子女,并建立起新的“父子”式相对关系。如此绵延不已。

万物都要不断处在阴阳对立之中,并且也只有经由阴阳对立,才能不断孕育出生命,但是,从《周易》文本看来,处在任意阴阳系统中的对立两物之间并非是同等地位而毫无秩序的。《易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成象谓之乾,效法谓之坤。”它又说:“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可见其作者认为,在任意阴阳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对立双方一般都存在一定势力上的对比与差异,往往是乾为主导,坤为从属,阳为主,阴为从,阳者强,阴者弱,阳者刚健,阴者柔顺,而且这种势力差异也是在阴阳双方对立从而不断孕育生命过程之中的一种必然反映,乾阳与坤阴的二元剖立,就是因为孕育生命的过程无乾不“始”,无坤不“成”。这种在阴阳势力上的对比与差异可以直接概括为“势”的对比与差异。同时,阴阳之间自势而言的力量强弱、主从关系又是与一定的空间上下关系相对应的。也就是说,具备势力差异的阴阳双方同时还反映为一定空间差异。在《周易》中,阴阳的空间上下关系称为“位”。《系辞上传》首句即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易传》又说:“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由此可见,一方面,不仅一般阳居“上”位,阴居“下”位,而且与势一致,位同样也是为阴阳自身所固有的,也即同样是阴阳双方在对立以孕育生命过程之中的一种必然反映。另一方面,在阴阳的势与位两种差异之间,尽管其中的后者与前者相一致,以前者为基础,但它在理论上显然是处在了一种更为重要的位置上。然而,这种势与位的相应关系,并非是为所有阴阳系统都共有的一个特征。它显然只存在于共时性阴阳系统中,而历时性阴阳系统则不能具备,因为位的差异一般仅限于在共时性具体空间中的阴阳上、下相对。这就是说,在宇宙内任意共时性阴阳系统中,阴阳二者间都要既存在势的差异,一般阳者强而阴者弱,阳为主而阴为从,也存在与势相应的位的差异,一般阳居上位,阴居下位,但在任意历时性阴阳系统中,阴阳二者间一般则只存在势的差异,并且也是阳者强而阴者弱,阳为主而阴为从的。万物在阴阳对立以孕育生命的过程中必然都要具备在势方面的差异,以及同时还可能具备在位方面的差异,而前曾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至少有两层含意,一是万物都必然要不断处在阴与阳的对立中,二是正是经由这种阴与阳的不断对立,从而才不断地孕育出生命,因此,《周易》所强调并普遍存在的阴阳对立,其实质内容就是势与可能同时具备的位等两方面差异性的对立。这里值得注意的就是在阴阳论中,前所说的阴阳差异是与其对立从而孕育生命的过程直接相关联的。

可见在《周易》整个阴阳论中,阴阳之间的秩序性是以其差异性为直接基础的。阴阳论的这种由强调主从差异性而成立的秩序性,显然可以概括为“阳主阴从”。这就是说,阴阳论的差异性理论与秩序性理论实质上就是同一个理论,是同一理论的“一体两面”,差异是合于秩序的差异,秩序也是内含差异的秩序。但是,尽管这实质上就是同一理论的“一体两面”,其中差异与秩序的两方面哲学性质却是必须都揭明的,并且在逻辑上差异性是在先的,它是通过强调差异才得已成立的秩序,秩序性理论以差异性理论为基础。同时,有一点也很值得注意,即这里自阴阳论而言的“尊卑”、“贵贱”秩序显然是一种伦理学的话语,这就提醒我们,在该文本中,伦理学的发展与阴阳论是紧密关联的,并且前者要以后者作为一种形而上学性的理论基础。这种自阴阳论而成就的伦理学尊卑贵贱秩序,如果借用汉代大儒董仲舒的话,它的精神实则就是“阳尊阴卑”。所以汉儒特别强调的阳尊阴卑理论其实在《周易》文本中就已经获得了确立,而后人也不过是对其进行了一种理论上的概括。

《周易》除了强调“阴阳相对”的差异性,还强调由此而成立的“阳主阴从”秩序性,因此其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整个内涵,如果连贯起来讲,应当就是宇宙万物都是在不断各别地与另一物结合成一个既具有“阴阳相对”差异性质又具有“阳主阴从”等级秩序性质的系统,从而不断孕育出生命。这也应当就是该文本自阴阳而讲“生生”的全部原理,也即全副的阴阳论。

可见《周易》理论的直接现实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们能藉此安立起现实的人间秩序。具体如何安立呢?它说:“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可见它努力去探求“天下”之理,就是要人们尤其注意其中每一物所当处的位,从而也相应地找到、安于自身所应当在的位。它所不断强调的“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圣人之大宝曰位”,以及“君子以思不出其位”等等,实则都是在表达那同一个意思。为什么要强调“当位”呢?因为“列贵贱者存乎位。”人间的尊卑贵贱等级秩序获得安立的关键,就在于各自都有相应得当而不同的位。而反过来说也就是,只有各自都有相应得当而不同的位,人间的贵贱尊卑等级秩序也就都得到了安立与安定。这里直接沿用了什么理论?显然正是我们在前文所揭明的整个阴阳论层级结构中的二级关联理论,就是只要明确了阴阳之间势与位的差异性,也就确立起了其相互之间的主从等级秩序性。

愿大家运用周易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建立一个美满幸福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