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儒”“老”之“道”内涵的一些认识

发布时间: 2018-07-27 浏览次数:

摘要:

通过对老子的“无中生有”、“有生于无”、“道常无为”、“大象无形”、“归复于无物”、“无物之象”、“是为无状之状”、“无名,天地之始”、“道常无名”、“无名之朴”、“复归于无极”等语中之“无”的内涵意义所对应的数学中0(零)的数理及其变化性质地分析,从数理的角度从新来认识其“无”与“道”的内涵意义之所指。并且通过与《周易》“易传”、“易经”经文中对“道”的论述与提法的对比,来明确“儒”“老”两学派对“道”的认识所指向的不同与相同之处。为今后“易理学”及其“数理学”的认知与确立,进行铺垫。

关键词0〓(零)〓无〓无穷〓无限〓有限〓道〓大道〓道法自然〓心物一元

正文如下

由老子思想的“无中生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无为而无不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复归于无极”,以及后人发挥的“无极生太极”、“无极而太极”、“太极乃一也”等语,我们可知,在“太极”及“道生一”之前的“道”,是与“无”、“无极”等相对应、相关联的概念。这也是老子及其学派对“道”的某些内涵意义的认识。在老子通行本的《道德经》中,提到与“道”有关的概念与说法,共有74次之多,而“无”是与数学数理里“不存在”、“没有”等内涵的0(零)及0(零)变化中的“无”及“无所不包”相对应的概念。

由于恩格斯认为,“零比其他一切数都有更丰富的内容”,因此他在《自然辩证法》的“数学”札记中,对“零”进行了非常广泛与深刻的专门论述,在其对零的特性与变化规律的论述中,我们可清楚地体会到,在通常数学的数理中认为:0(零)是具有非常确定的内容的——它是和其他任何一个数,都有无限关系的唯一的数;它本身比其他一切被它所限定的数,都更加重要。

因为,1或任何一个数(包括1、2、3)除以0(零),得到的是“无限大”(∞)的无法直接认识清楚的“无”的概念;

0(零)除以任何一个数(包括1、2、3),使这个数变成“无限小”的无法直观认知清楚的“无”的状态与量值;

0(零)除以0(零),可以表现为-∞(负无穷)和+∞(正无穷)之间(无法确定或随意确定的“无限”)的任何数;

故0(零)是和其他任何一个数都有“无限”关系的唯一的数;

若1或任何数乘以0(零),得到的是“不存在”和“没有”的“0”(无、空、真空)的概念.因此说,0(零)是对任何一个确定的量(数)的否定(不存在、没有、无、空、真空)。

任何数的0(零)次方,都会使该数成为1,即成为任何坐标系的起始点或任何事物的起始点或端点,这也是任何坐标系的起点,都定为0(零)的数理根据(使任何数值都从0开始起算)。

〖JP3〗另外,生成一切事物的最最基础的构成,假如都是完全一模一样或没有差异的,由于如此的基本构成中,其间没有差异、区别、完全相同,故我们什么也分别、比较或看不出来,所以在我们头脑中,也只能产生(什么都没有)“无”的概念。〖JP〗

由数理的角度来分析0(零)与1的乘法关系,其内涵除了是确定的“不存在”、“没有”而外,0(零)与1之间的除法关系里,其内涵内容将是“无限”与没有也没法得到准确的答案的。故而老子及其学派才由“无中生有”的“没有准确定义的”这个“无”概念为前提出发(开始),来认识有“前题条件”存在(有)的世界。这是他的认识论过程中“无中生有”、“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以及后来人发展的“无极生太极”、“无极而太极”等与“无”内涵有关观点及理论的数理基础。

由以上这些与0(零)有关的数理关系可知,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无”,从数理的视角内涵来分析,它应该包括指不存在、没有之意的“无”,以及没有或没能引起大脑、感观等关注的思维状态,但更重要的是指,我们无法真切认识清楚的“无限”内涵下的领域、范畴等概念,以及0(零)是一切正数和负数之间的界限,是“唯一真正的中性数”——即无任何性质、状态、构成、范畴、领域等类型界定(有限的)概念,这也应是达到传统思想里“中”概念的必定及先决条件。可是在传统“老”“儒”之学的社会实践中,是根本或无法做到或达到如此不偏不移的境地的——只能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理论上或理想中的“中”的概念与境地。我们大家知道,只要是有界定及前提、有限、形式、条件等限定概念,就已经不是老子所说的“无”的概念了,已是在指限定条件下(有)的某些或具有针对性的具体事物的规律了,也已不再是老子主要理论思想中,“无中生有”的“道”的规律。何况,无论什么样大小的数(包括自然数及正整数)的0(零)次方,都等于1,也就是说“太极”起始点无论其原来(系统及其数理形态等)内涵是如何的多少或大小,可在其各自相应的参照系及系统中,都可表示成为是一个起始点1(已成为全部运算中的中心点)。

又因为起始点,是计算运动过程中的基点、零点、对称中心、坐标原点、基准、界限等概念,即是说,它是各种各样计算度量的起始点。比如,计算时间时,半夜的“零”点;计算气温的“零”度;计算角度时的“零”度等。它也可作为决定前后相邻两日的界标——即头天的终结与第二天的开始时间等。在这里数学上和物理学上对0(零)的观念,由于它们之间有通约性,故而是互通的。

由于“零”的丰富多彩的内涵性,使古今中外的数学与数学方式方法乃至在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思考中,对“零”(0)的概念及用途,是非常非常地重视与关注的。故而它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为,中国“易理学”、“义理”里的“先天八卦”中“乾为圆(O)”(O是零、无、不存在之意),也是(“圆点”、“圆形”、“寰形”、“寰宇”、“轨道”、“天”、“天道”、“天球”等)“乾之大始”之象的数理依据。

以上对“零”(0)与“无”的关系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老子”与其同时期人们对宇宙事物的产生之源“无”的内涵的认识,是与对数理中“零”(0)的内涵的认识,可能是同步进行的,在其后不久的《墨子》之学中,就已有了对“无”、“穷”、“尽”、“久”等与0有关的诸多涵义的认识与记述。详见我近日所著的(易理数理(一)》一书中。墨子对数学发展的影响“一节”和“七、有关零、O与0的内涵”一章的内容)。也就是说,对“无”的内涵的认识,从数理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对“零”(0)的内涵的充分认识。这也是近代科学中,对“虚实宇宙”中“虚空界”及其“虚空能量”设想、开发,以及寻找“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及“真空零点能”的存在与开发,还有“反物质”的认识与发掘的最最基础的数理根据之一.

而我们所熟知的《周易》及其《周易大传》中,孔子及其儒生们对“道”的本质的认识,已不如老子《道德经》对“道”的认识那么宏观与深刻了——已没有对“无”的认识,而仅保留与发挥的是对“有”针对条件下的事物认识。下面举例说明。例如,通过对代表儒家最主要“义理”思想的《周易》及其“十传”中,对“道”的内含内容的基本表述,来进行剖析。在“彖传”解释《周易》64卦各卦的总体象义时,他们已把“道”分作了“天道”、“地道”、“人道”、“圣人之道”、“君子之道”、“小人之道”、“井道”、“穷道”(其道穷也)、“神道”、“久于其道”、“天地之道”、“正道”(家道正)、“上行道”(其道上行)、“木道”(木道乃行)、“光明之道”(其道光明)等类型。

在“象传”解释各卦的卦及爻辞的依据及原因时,他们又把“道”分作为“反复之道”(反复道也)“驯致其道”(又称“阴道”)、“光道”(地道光也)、“穷道”(其道穷也;“苦节贞凶”,其道穷也)、“复自道”、“天地之道”(后以财成天地之道)、“‘吝’道”、“在道”(有孚在道)、“中道”(得中道也)、“失道”(未失道也)、“从道”(“中行独复”,以从道也)、“反君道”(反君道也)、“大行之道”(道大行也)、“大悖之道”(“十年勿用”,道大悖也)、“失道”(失道凶也;“上六失道”;“妇孕不育”,失其道也)、“中道”(“黄离元吉”,得中道也;“七日得”,以中道也)、“未光之道”(“维用伐邑”,道未光也)、“未失之道”(“遇主于巷”,未失道也)、“得中道”(“九二贞吉”,得中道也,“有戎勿恤”,得中道也)、“柔道”(“系于金棍”柔道牵也)等内涵意义;

在“系辞传”中,他们又将“道”的意义赋予了“乾道”(乾道成男)、“坤道”(坤道成女)、“三极之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弥纶天地之道”、“济天下之道”(知周乎方物而道济天下)、“昼夜之道”(通乎昼夜之道而知)、“一阴一阳之谓道”、“君子之道”、“显道”(显道神德行)、“变化之道”(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圣人之道”(《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天下之道”(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天之道”(是以明天之道)、“形而上者谓之道”、“推而行之谓之道”、“天地之道”、“日月之道”、“君子之道”(阳一君而二民)、“小人之道”(阴二君而一民)、“不虚行之道”(道不虚行)、“柔道”(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天道”、“人道”、“地道”、“变动之道”(道有变动,故曰爻)、“甚大之道”即“《易》之道”(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等;

由“文言传”里我们又会看到,他们把“道”给予了“乾道”(乾道乃革)、“坤道”(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地道”(地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妻道”、“臣道”等涵义;

从“说卦传”中我们又能体会到,他们又将“道”与人们的“德”性联系在了一起,如“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还有“天之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地之道”(立地之道曰:“柔”与“刚”)、“人之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等;

在“序卦传”中,他们又将“道”负于了“饮食之道”、“夫妇之道”(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家道”(家道穷必乖)、“井道”(井道不可不革)等内涵;

自“杂卦传”里我们看到,他们还把“道”分作为“君子之道”(君子道长)和“小人之道”(小人道忧也)两大作人的道理等。

此外,孔子及其儒学所宣扬的“中”、“中道”、“至中和”、“中和之道”、“中庸之道”等思想,往往也是为实现封建统治者为核心的“王道”、“霸业”,寻找理由与借口的。既然以统治者为中心,那么这种有中心(位置)的事物,就一定是有边界和界限的,所以这种思想对“道”的认识,也只能是有限定条件下的“有”的局限之道了,已经不是老子所认知的“无所不包”的广泛意义上的无限、无形的“大道”了一已失去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本体内涵的某些本质内容。

以上可见,孔子及其儒生们对“道”的认识,已是局限于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具体事物之“道”及其“形而上”的某些研究与概括上了。只要有界定及前提、有限、形式、条件等限定与界定概念,就已经不是老子所说的“无”的概念了,已经是在“有”的限定(有限)条件下的某些或具体事物的规律了,它不再是老子所说的“无中生有”的“道”的无限内涵的规律,而是“有”中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有限内涵的“道”的规律了(从数理的角度来看,应是自然数,正整数等)——由于其间不涉及“无限”、“极限”、“无极而太极”等问题,故而不易发生数理悖论的结果,而对无限数理的表述,则容易产生悖论结果(由于它所表述和得到的是事物间“绝对”的结果,而事物间“绝对”的结果状态,则往往是完全相反的结果与状态,可在此运变过程中,人们是很难以把握住其最终结果的)。

再由《周易》的《易经》部分中,我们还可知,其《经》文之中,提到“道”字的地方,只有风天小畜卦初九爻曰:“复自道”,天泽履卦九二爻曰:“履道坦坦”;泽雷随卦九四爻曰:“有孚在道”;地雷复卦卦辞曰:“反复其道”4处。其意都是“道路”或“正道”、“道理”之义。虽然如此,《易经》经文其间,各卦、爻自身之内,以及卦与卦、卦与爻,爻与卦、爻与爻等记述内容之间,内涵有非常多、非常深远、深厚的道理和哲理,这些道理与哲理和逻辑,是后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其中包括管子、老子、孔子、孟子、墨子、惠施、孙子、庄子等)及其各学派的道理和理论,直接或间接所依赖的一些依据。换句话说,没有《易经》收集到的卦、爻之辞以及其延伸出来的一些理学(当然,不只是仅指儒家推崇的《周易》及其“十传”中的“义理”),就不会有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盛举的局面。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暂时放下“儒学”及“义理学”对《周易》及其“经传合一”或“以传解经”模式的的表述方式、方法,另辟“易学”自身及其“符号学”、“信息学”、“逻辑学”、“图式学”、“图式逻辑学”、“易理学”、“数理学”、“象数思维学”等学说思想、思路的真正原因——为“易学”自身的理学的重新创立与确立,为创造“易理学”而不仅是“义理学”展扬的新盛势,做好理学及数理理论上的准备。

可是,老子又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言相合,前后相随”,以及较系统的揭示出事物都是相互依存,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他这里的“对偶两分的统一”观点,是与儒家义理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易学本体论的认识,是有相通与共同之处的。二者都认为,只要我们能认识到的事物(有前题条件),该事物从“对偶两分”的本体论上来看,它们都是由“阴”“阴”两部分、两个方面及其相互以变而形成的——无论是“一分为二”还是“合二为一’的统一变化,由于此中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变化,都是“对应”、“相应”甚至“对立”地统一而成的,因此从数理的表述关系上来分析,它应该是以“二元论”为基础,并且以2为底数的几何级数的表述形式,在发展变化着。也就是说,以2的n次方的数理表述形式,在变化、更新、取代着。该式中的n,应为0(零)或自然数及正整数,细胞的分裂,粒子的结构、核反应的聚裂之变等一切事物,从本体论的角度来分析,莫不如此。

当式中的n,为0时,该式的计算结果得1。这就是“无极生太极”、“无极而太极”;

当式中的n,为1时,该式的计算结果得2。这就是“太极生两仪”;

当式中的n,为2时,该式的计算结果得4。这就是“两仪生四象”;

当式中的n,为3时,该式的计算结果得8。这就是“四象生八卦”;

当式中的n,为6时,该式的计算结果得64。这就是“八卦生64卦”;

以上各式及其计算结果中,n所对应的0、1、2、3……6等数,内涵有空间的构成及其空间层次的维数内容。其中,由n对应的1至3的“三级层次结构”,也可以看作是对“实体”的三维(低维)世界的表述——也是“三生万物”的数学表述基础;由n对应的4至6的“三级层次结构”,也可以看作是对“虚体”的六维(高维)世界的表述。总体来看,其内涵着“一元数学”的诸多因素与启示.而式中其最终的计算结果1、2、4、8……64等数,是指同一事物在不同空间或相同层次空间中所表现的结果。

在以上数理变化过程中,除“无极生太极”的“无中生有”的“道”的内涵是老子“道”学之说的独具特点而外,在儒学中,并无此明确的理论与观点。虽《周易》学说中言“弥纶天地之道”、“天地絪缊”、“乾坤易之蕴邪”等,但毕竟末敢涉足于“无”与“无”生“有”的领域.儒家“系辞”中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正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论点,有所一致。只不过儒家指韵是数理计算所得的最后结果;而老子则指的是,获得这些不同的结果,是由于空间构成的不同(先决条件因素),所决定的。这也是说,老子更注重观察分析事物的空间构成、先决等条件及原因,从中来寻找事物自然原本的本质,故其主张“道法自然”——尊重客观自然规律,由于其理中最高最大控制一切的“道”,是自然存在而不可逾越的,因此老子提出的这个“道”,取代了当时人们对神、上帝、鬼等尊崇的地位——向往的是“结绳而治”的尊崇自然的时代。可是,儒家往往所关心的是事物的结果,并通过这些结果去联想、推测其“形而上”的理性构成,故而其主张“心”、“性”之学——尊重“心”源,寻找天地之“心”、“理”,强调“心物一元”、“象由心生”等。由此可知,孔子所推崇的“道”学,仍未摆脱独裁统治需要的鬼、神、上帝、圣人等意识——追求的是西周王朝初期的开国盛世时代。

由于不只是儒学之书中,往往还有孔子“多次问道”于老子的记述,由此可知,受老子思想的一些影响,故孔子及其儒学里,在对“有”的世界认识中,仍保留着老子对“道”的某些认知与论点。比如,“天之道”、“地之道”、“执古之道”、“道之为物、”、“见天道”、“道生之”、“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朴散则为器”、“故几于道”,以及高下、有无、前后、美丑、祸福、长短、难易、刚柔、损益、大小、生死、进退、荣辱、强弱、开阔、天地、彼此、亏盈、得失、左右、吉凶、道德、牝牡、知行、贵贱、弥远、终始、正反等概念。特别是在易卦的表述形式、以变及变化形式及过程里,还有“易传”的哲理论述系统中,以上这些认知与观点,在孔子及其们生和大量的儒学作品里,都有所继承、延续和发挥。

〖HT4”H〗作者简介:〖HT4”K〗张延生教授,原中国周易研究会会长,现任中华周易协会名誉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易医学家。